听课反思——邵平生
发表日期:2015/12/28 15:58:40 出处:本站 作者:柏斯兵 有740位读者读过
张梅芳老师教学《嫦娥奔月》听课反思
邵平生
《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讲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吞下了长生不老药升天成仙的故事,赞扬了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全文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两个故事组成。故事浅显易懂,妙趣横生,再加上她流传久远,家喻户晓。
教学中,张老师主要抓住“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后羿追月”三个情节,采用换位体会法,将学生置身于文中特定的情境之中,使他们设身处地地领悟作者意图,与文中人物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教学“嫦娥奔月”一节时,张老师首先请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意境美,景色美,文笔美,并试着用有声语言表达出美。接着请一位朗读能力强的同学美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读,一边欣赏课文插图,想象嫦娥升天的情景。然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老师的第一人称范读声中体会升天成仙飘飘悠悠的感觉。最后师生接读课文,升华情感。
由于了解学生爱想象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适时的安排了相关想象练习:“想像好心的嫦娥帮助老百姓的情景。”、“读一读第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想象练说:当美丽善良的嫦娥升天成仙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等。课堂上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体会人物情感,然后有感情的朗读相关语段。教师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引导学生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并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
王营老师教学《莫高窟》听课反思
邵平生
本周听了王营老师的《莫高窟》一课,她扎实过硬的功底,稳健严谨的风格,亲切自然的教态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课堂上表现出大家风范让整个课堂显得大气而不张扬,细腻而不乏味,值得品味。
《莫高窟》这一经典历史文化艺术,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所讴歌的敦煌艺术和世界文化历史,在课堂上, 王老师借助音乐、图片,向学生展示了莫高窟的彩塑与壁画艺术,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引导学生欣赏莫高窟彩塑、壁画的绚丽多姿,精妙绝伦。而老师的巧妙点拨,让这些形象深入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课伊始,在教师诗化的语言中,学生在“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的美好情愫中走进文本,开始与文本亲密接触。
接着,王老师从彩塑、壁画、藏经洞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三个自然段并列存在,结构非常清晰,王老师抓住彩塑、壁画作重点解读,避免了平均用力的弊端。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三个词,让学生很清晰地认识到本篇课文的重点内容所在,学习目标也明朗起来。
最后,王老师回归整体,坚持了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原则,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在情感的升华中再次领悟文本的主旨,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了不起。
《哪吒闹海》听课反思
反思者:邵平生
今天,宋萍副校长在教研组教学了《哪吒闹海》一课第一课。她听了以后,颇有些感触。
1、读中感悟
教学时,她紧紧抓住一个“闹”字进行朗读感悟。在揭示完课题后,她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的疑问“哪吒为什么闹海?哪吒是怎么闹海的?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引导他们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小节回答了这些问题,通过朗读,学生很快地找到了课文第一小节写了哪吒闹海的原因,第二至四小节写了哪吒是怎样闹海的,最后一小节写了哪吒闹海的结果。在理清了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课文第一小节,说说哪吒为什么闹海,并适时地标出重点词“称霸一方”和“兴风作浪”,学生边度边感悟,通过朗读学生理解了“闹”的原因。根据“闹”的原因她设置了悬念“小哪吒是怎样闹海的”,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二至四小节,边读边思考,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边读边圈画出关键词,弄清每个小节写了什么,接着小组进行讨论,哪吒一共闹了几次?每次又是怎样闹的?结果又如何?学生进行交流,她会在期间适时地指导,通过讨论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自己总结出哪吒机灵勇敢地特点。最后一自然段主要写了闹的结果,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胡作非为”的意思。
2、想象训练
联系课文内容,她设计了一些语言表达的训练,例如:水晶宫摇晃时宫里是什么样子?龙王派三太子去捉拿哪吒,出发前他会对三太子说些什么?三太子气冲冲地对哪吒说:“你打死她家夜叉,该当何罪?”这时,哪吒又会说什么?当哪吒制服了东海龙王父子,你又想对小哪吒说些什么呢?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虽然有些语言显得稚嫩,但是他们大胆的想象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练习说话时,她会指导说话要注意顺序,语言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