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低语组>>阅览文章

《家》的上课反思2

发表日期:2015/12/21 13:29:49 出处:本站 作者:阮 弘 有705位读者读过

《家》的上课反思

谢铁梅

开学快两个月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好奇心强,喜欢动脑筋,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都有明显的提高.为了贯彻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的广阔天地.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营造了课堂教学活跃的氛围.通过读,演,议,步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既锻炼了思维又开发了智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和谐的小组合作

本课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让学生以小诗人的身份,说说什么是谁的家的句式,大胆表达对生活的诗性感受.通过小组探讨,交流合作,孩子们的分工相当明确,而且采取了轮流制,孩子一人说一句,一个学生作记录.他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每个孩子的小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各种对课文的不同理解也就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了.过了几分钟,教师请小诗人朗诵自己所创作的诗,孩子们摆出小诗人的架子,摇头晃脑地诵诗:大海是浪花的家;云儿是雨点的家;春天是小草的家;冬天是冰雪的家……这不仅巧妙地进行了语言训练,丰富了对诗歌的理解,更开启了诗性思维,激发了观察世界,热爱生活的意识.

2、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本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扩词比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扩词比赛,孩子们说了很多优美的词语,如:生说泥(泥土)师说(水泥),生说家(大家)师说(国家)……一堂课下来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渡过了愉快的时光,可以听到教师和孩子们爽朗的笑声.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孩子和教师都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中,从而也促进了孩子们对教学目标的掌握,大部分孩子都记住了这些生字.

3、知能迁移,引文入境

在课堂的尾声,教师让学生欣赏并演唱歌曲《娃哈哈》,在悠扬的乐趣中,学生的脑海中展现了一个大花园般的祖国.接着教师展示了几幅祖国迷人的风景画,学生异口同声的发出哇,哇……的声音,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积累的优美词句.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教师让孩子们跟着音乐尽情地唱啊,跳啊.音乐结束后,教师问孩子们你想对祖国说什么,孩子们纷纷举手,说:教师祝愿教师们祖国越来越强大,教师祝愿教师们祖国更美丽长大了教师要为祖国做贡献……多有理想的孩子啊.这个环节让教师深深地感到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就能够听到孩子们的心声,就能走进孩子的心中之家.

《家》听课反思

柏斯英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受儿童的喜爱。“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这首儿童诗就是以“家”为题,从比喻的角度写“家”,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比喻,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祖国就是教师的家”,培养儿童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着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在读中激趣,在想象中驰骋,让学生在朗读、说话、唱歌等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联系学生实际导入,调动学生已有情感体验。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家”字,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的家怎样?有的说教师的家很温暖,有的说教师的家很漂亮,在家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关心照顾教师,教师很幸福。这样激发了学生对自己的家的热爱。

二、巧设情境,突破难点

课文的第二句“教师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教师们的家。”是全文的重点句,也是全诗理解的难点所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让学生说说,教师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播放祖国山水风光的图片,如巍峨的高山华山、黄山,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遍地的鲜花,让学生来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丽的景象,进而感悟祖国就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让学生唱一唱《娃哈哈》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使学生体会在祖国的哺育健康学习、生活、成长的快乐,进而感悟“祖国就是小朋友幸福的家。”最后引导学生走入诗的意境,在音乐声中感情朗读,入情入境,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

家有大家,有小家。学习课文时,教师不仅注意课文中说的家,白云、小鸟、鱼儿、种子、教师们,并将其拓展延伸,所有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家叫“中国”,全世界的人们有一个家,叫“地球”。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是教师们的家?

三、拓展延伸,迁移练习。

儿童诗的语言精炼、意象简单使得诗歌在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让学生带着对文本的独特感受,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像,请学生仿照课文,去填补这些空白。课堂上教师创设“学做小诗人”的实践活动,如:教师让学生说说蓝天还是() 的家。树林还是()的家。小河还是谁的家。泥土还是()的家。学生欣欣然走进诗的意境,入情入境,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把语文课的视野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这不仅巧妙地进行了语言训练,丰富了对诗歌的理解,更开启了诗性思维,激发了观察世界,热爱生活的意识.,更积淀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体现大语文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识写生字,授之以渔。

在教学生字“儿”时,教师出示“儿”的笔顺,让学生看着笔顺说说笔画,在书上描红,再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从旁点拨和指导,并以儿歌提示学生书写注意点,学生兴趣浓,印象深刻,接着示范板书,最后让学生在田字格中端正、规范地书写生字。

《家》听课反思

邱美玲

《家》是是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受儿童的喜爱。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能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一、体验阅读,读中见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家》一课,结合诗歌短小精悍这一特点,教师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结合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从而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给了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二、想像入境,情感熏陶

  儿童诗的语言精炼、意象简单使得诗歌在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家》同样如此。在读通读懂后,教师在诗歌的空白处设计这样的一些提问“联系生活中所看到的,说说“假如教师们的教室就是清清的小河,你就是一条小鱼儿,你会在可爱的家里干些什么呢?”让学生带着对文本的独特感受,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发挥联想去表演,去填补这些空白,欣欣然走进诗的意境。学生表演时拥有真切的情感体验,入情入境,从而达到与作者、教材情感的共鸣。

三、句式迁移,突破难点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家》这课中句式是“(什么)是(谁)的家”,教师进行了两次迁移。一是在学习课文第二句“教师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教师们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过句式的拓展练习使学生对于教师们和祖国关系的感悟。二是在学完整首诗后,让学生用此句式创编儿童诗,自由讨论,合作完成。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抒发,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积累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让学生自由选读便是“触及精神需要”的最好方式。学生这时的读必定是从内心体验出发,结合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像,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时稍作点拨,如播放种子生长录像,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促使其对语言有细腻地感悟。音乐渲染,学生自由想像表演,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家》听课反思

马洁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首小诗。它清新、自然、朴实,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在教学这篇课文后,教师有以下思考:  

 一、设温馨情景、引学生入文

在这节课上,由多媒体展示出:蓝天白云、泥土种子、森林小鸟、小河鱼儿等多幅画面,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它们的亲密关系。教师打开音乐,和着音乐的节拍,让学生听着录音机里传出的拟扬顿挫、轻柔和谐的解说,再让学生经过思考走进自然美的意境之中。随之,教师轻轻朗诵课文:“蓝天/是白云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森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教师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教师们的家。”再让学生跟读一遍,声音好美、好美,仿佛是领学生走进了诗文中的“家”里。

二、用提问寻思、用细读品味

在学生轻声朗读之后,教师随机又展示了蓝天白云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把蓝天比作白云的家呢?”学生这时展开想象,有的回答:“白云只有在蓝天里才会有温馨的感觉”。有的说:“白云只有在蓝天才自由、快乐。”……说得多好。“谁能读出感觉来?”这时,学生早已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同样的方法,教师又让学生想像森林和小鸟、小河和鱼儿、泥土和种子的亲密感觉。这些想象和描述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读时感情充溢。在理解内容、品位文字的基础上,教师又让学生继续诵读课文,去体会语言、理解语言,并把体验到的情感移植到文本之中,用心灵与文本对话,用优美的声音把体会感悟出来。

三、让角色转换,再体验温馨

当学生还沉浸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之中时,教师逐次在身上贴上蓝天、森林、小河、泥土的图片,向一个个学生招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知不觉地实现了角色转换,变成了一朵朵白云,一只只小鸟、一条条鱼儿、一粒粒种子,与之相对应的亲切温馨、和谐的关系展现出来。在教师的身边飘浮、玩耍、游动、静伏。文本不再只是一种文字,而是有形、有声的体验,学生也变成了有感情的文本角色。此时,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已浑然不觉地经历了两个层次的体验:接触文本,在字里行间中的体验;超越文本,在文本创设的意境中去体验。

四、拓展文本、升华情感

到此,课文已经基本讲完,但是教师并没有打住,又展示出了另一幅画面。教师说:“自然界里有它们的家,那教师们小朋友的家在哪里呢?”学生齐声诵读:“教师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教师们的家。”此时教师打开课件中的一首歌曲:“教师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儿真鲜艳……”。

在这节课上,教师用一颗未泯的童心引领学生与文本解除对话,在诵读、表演、对话中去体验、感悟语言带给教师们的温馨。在这种体验中,学生的性情得到了陶冶,一堂精心准备的语文课到此结束了。

这节课带给教师的不但是快乐、感动,而且是审美的情趣。让教师感到教学不是枯燥的,而是有滋有味的。这首小诗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保持语调欢快、流畅和幸福、愉快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