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低语组>>阅览文章

《家》听课反思

发表日期:2015/12/21 13:25:32 出处:本站 作者:阮 弘 有750位读者读过

《家》听课反思

横溪小学董玉梅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首小诗。它清新、自然、朴实,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一、用提问寻思、用细读品味
     在学生轻声朗读之后,阮老师随机展示了蓝天白云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把蓝天比作白云的家呢?”学生这时展开想象,有的回答:“白云只有在蓝天里才会有温馨的感觉”。有的说:“白云只有在蓝天才自由、快乐。”……说得多好。“谁能读出感觉来?”这时,学生早已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同样的方法,阮老师又让学生想像森林和小鸟、小河和鱼儿、泥土和种子的亲密感觉。这些想象和描述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读时感情充溢。在理解内容、品位文字的基础上,阮老师又让学生继续诵读课文,去体会语言、理解语言,并把体验到的情感移植到文本之中,用心灵与文本对话,用优美的声音把体会感悟出来。在诵读的时候鼓励孩子加上动作,不仅让孩子兴趣大增,也便于学生记忆诗歌。

二、让角色转换,再体验温馨。

     当学生还沉浸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之中时,阮老师逐次在身上贴上蓝天、森林、小河、泥土的图片,向一个个学生招手。在阮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不知不觉地实现了角色转换,变成了一朵朵白云,一只只小鸟、一条条鱼儿、一粒粒种子,与之相对应的亲切温馨、和谐的关系展现出来。文本不再只是一种文字,而是有形、有声的体验,学生也变成了有感情的文本角色。此时,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已浑然不觉地经历了两个层次的体验:接触文本,在字里行间中的体验;超越文本,在文本创设的意境中去体验。

 三、拓展文本、升华情感
     到此,课文已经基本讲完,但是老师并没有打住,又展示出了另一幅画面。阮老师说:“自然界里有它们的家,那我们小朋友的家在哪里呢?”学生齐声诵读:“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此时出示我国的版图,告诉学生我国的国土面积、淮安的地理位置。之后带孩子在课件中游览祖国的山山水水,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紧接培养学生带着自豪、骄傲的心情读课文。

 诗中“祖国”是一个抽象的词,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尤其不容易理解。

 这节课带给我的不但是快乐、感动,而且是审美的情趣。让我感到教学不是枯燥的,而是有滋有味的。这首小诗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保持语调欢快、流畅和幸福、愉快的感觉。

 

》听课反思

横溪中心小学    张翠巧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首小诗。它清新、自然、朴实,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阮弘老师能做到:

     一、温馨情景、引学生入文

     在这节课上,阮弘老师打开音乐,和着音乐的节拍,让学生听着录音机里传出的拟扬顿挫、轻柔和谐的解说,再让学生经过思考走进自然美的意境之中。随之,阮弘老师轻轻朗诵课文:“蓝天/是白云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森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再让学生跟读一遍,声音好美、好美,仿佛是领学生走进了诗文中的“家”里。     二、用提问寻思、用细读品味

     在学生轻声朗读之后,阮弘老师又展示了蓝天白云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把蓝天比作白云的家呢?”学生这时展开想象,有的回答:“白云只有在蓝天里才会有温馨的感觉”。有的说:“白云只有在蓝天才自由、快乐。”……说得多好。“谁能读出感觉来?”这时,学生早已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同样的方法,阮弘老师又让学生想像森林和小鸟、小河和鱼儿、泥土和种子的亲密感觉。这些想象和描述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读时感情充溢。在理解内容、品位文字的基础上,阮弘老师又让学生继续诵读课文,去体会语言、理解语言,并把体验到的情感移植到文本之中,用心灵与文本对话,用优美的声音把体会感悟出来。在诵读的时候鼓励孩子加上动作,不仅让孩子兴趣大增,也便于学生记忆诗歌。

三、让角色转换,再体验温馨。

     当学生还沉浸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之中时,阮弘老师逐次在身上贴上蓝天、森林、小河、泥土的图片,向一个个学生招手。在阮弘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不知不觉地实现了角色转换,变成了一朵朵白云,一只只小鸟、一条条鱼儿、一粒粒种子,与之相对应的亲切温馨、和谐的关系展现出来。此时,学生在阮弘老师的带领下,已浑然不觉地经历了两个层次的体验:接触文本,在字里行间中的体验;超越文本,在文本创设的意境中去体验。

    四、拓展文本、升华情感

    到此,课文已经基本讲完,但是阮弘老师并没有打住,又展示出了另一幅画面。我说:“自然界里有它们的家,那我们小朋友的家在哪里呢?”学生齐声诵读:“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培养学生带着自豪、骄傲的心情读课文。

    诗中“祖国”是一个抽象的词,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尤其不容易理解。阮弘老师让学生通过课外搜集资料、课上交流汇报的教学设计,将抽象的“祖国”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突破了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的意识。

    五、指导背诵,步步为营。

    在指导孩子背诵的时候,阮弘老师用一颗未泯的童心引领学生与文本解除对话,在诵读、表演、对话中去体验、感悟语言带给我们的温馨。在这种体验中,学生的性情得到了陶冶,一堂精心准备的语文课到此结束了。

 

《家》听课反思

刘莉丽

 

《家》这篇课文是一首生动的儿童诗,学生非常喜欢,很爱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家的温暖,要热爱自己的家,所以阮老师在教学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轻松和谐学习氛围

  整个教学过程,阮老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阮老师在课堂中扮演的是语文乐园的小主人文文姐姐,这样为孩子们创设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孩子们没有了惧怕感,而是一种平等的学习关系,所以孩子们很快会和教师融入学习活动中。课堂中设计了一些小活动很受小学生喜欢,更是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2、阅读与识字相结合

  这是低年级的一节阅读课,而且是一年级上学期,孩子刚刚接触课文,所以阮老师在教学中按着“看拼音读——拼音对照读——看汉字读”的流程来进行,同时有梯度地提出不同的要求,先做到读正确,再做到读流利、再做到有感情朗读,最后达到背诵,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在阅读中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演一演,和近义词比一比,在多种形式的操练中,达到识记的目的。识字是阅读的基础,阅读是识字的依托,两者不可脱离分开教,这一点我把握得很好。

  2、阅读与德育相结合

  这篇课文意在通过许许多多家庭的描绘,让孩子感受到家庭中浓浓的亲情,爱意与乐趣。在教学中,阮老师让孩子们边看课件边结合生活实际,去感受各种小动物生活在自己家中的快乐,看插图,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的幸福,最后又延伸出我们十几亿人拥有一个共同的家———祖国,你想对这个大家庭说点什么?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的教育。

 

《家》听课反思

横溪小学     王莉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听了阮老师的课后,我感受颇多:

一、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阮老师在课题导入时,用家中照片导入,学生很积极。在字词教学部分。阮老师先出示图片,再出示生词,学生情绪高涨,拼读很认真。这正印证了那句话,低年级课堂就是充满情趣的课堂,要让孩子在玩中学习。

二、要拓展延伸,迁移练习

儿童诗的语言精炼、意象简单使得诗歌在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作为语文老师让学生带着对文本的独特感受,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像,请学生仿照课文,去填补这些空白。课堂上阮老师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进行迁移练习:依次出示沙漠和大海、夜空图,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生活,学生很快说出“(  )是(    )的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开拓思维的空间,自由练说“家”。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效地进行了语言的规范化训练。在教学初,随机加入“蓝天、树林、小河和泥土还是谁的家?”这样由浅入深过渡,学生在“(  )是(    )的家” 这个句型练说会更加丰富多彩。  

三、要利用多媒体,难点突破

课文的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是全文的重点句,也是全诗理解的难点所在。简单介绍祖国,以此来感受自己生活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从而明白“祖国就是自己的家”这句话。

四、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要注重语感的培养。”为了让学生感受祖国的温暖、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阮老师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朗读训练上,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思想教育自然地融于语言训练之中。通过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展开想象说话,体会家的温馨,在家中生活得幸福快乐,从而使学生不仅体会了诗句,而且受到了情感地熏陶,学习效果较好。

五、要落实写字,授之以渔。

在教学生字“土”时,出示“土”的笔顺,让学生看着笔顺说说笔画,在书上描红,再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从旁点拨和指导,并以提示学生书写注意点,学生兴趣浓,印象深刻,接着示范板书,最后让学生在田字格中端正、规范地书写生字。建议“土”字只写左边一行,留出时间再教一个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