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低语组>>阅览文章

《狐狸和乌鸦》听课反思

发表日期:2015/12/21 13:09:43 出处:本站 作者:阮 弘 有760位读者读过

《狐狸和乌鸦》听课反思

横溪中心小学 柏斯英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极其生动活泼的短文,通过狐狸三番五次的“花言巧语”,乌鸦的“没有回答”、“还没有回答”、到“非常得意”,勾勒出狐狸的丑恶嘴脸和乌鸦的“笨拙”与“骄傲”。对于读惯了韵文类的课文的孩子们来说,学习这篇课文更是兴致高涨。在教学前,马老师先用短短几笔在黑板上勾勒出“大树”、“树洞”、“狐狸”、“乌鸦”的样子,然后让学生说说“狐狸”和“乌鸦”两个是什么关系,接着板书“邻居”,然后再让学生考虑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做填空题:(   )的狐狸,(   )的乌鸦。在孩子们眼中,他们的认同都是一致的,他们说“狡猾的狐狸,笨蠢的乌鸦”,都认为乌鸦肯定会上狐狸的当。于是,马老师再让孩子们带着好奇朗读了课文,从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彩及其人物的个性特点。在巡视指导时,看得出孩子们都朗读得非常认真。在分小节读课文时,读的人忘情,听的人更是仔细。其间,马老师又强调孩子们注意其中人物的动作、神情的描写,语气的表达,注重感情色彩。这样通过学生有次序的解答,老师适当的板书,简笔画,乌鸦“受骗”的过程一目了然。最后,她让学生总结“乌鸦上当”的原因。孩子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的结论是“乌鸦听好话,上了当”。继而过渡到“现实生活中不要轻信花言巧语。”孩子们真聪明,在耳濡目染中,在积极探索中,他们已有了一双“火眼金睛”,分辨人世间的丑恶了。课文虽简短,意义却深刻。在巩固练习中,马老师又穿插了分角色朗读,上台表演等练习,取得的效果较好。在表演中,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得多,体会自然也深。

《狐狸和乌鸦》听课反思

横溪中心小学 邱美玲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狐狸和乌鸦》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爱听好听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听了马老师的课,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本课确定了以理解词句和朗读训练为重点的教学目标,以读促讲,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课教材以对话为主,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的特点,在教学狐狸第一次说话时采用比较句子的形式,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传神。然后举一反三读好第二、三次对话,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体验了情感,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加强了对语言的感受力。

   2、精心设计训练,教法灵活创新。教学第一自然段,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归纳段落意思并练习说话,然后老师贴图并用自己的话说出狐狸和乌鸦的住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从狐狸和乌鸦的对话入手,通过比较辨析和理解“眼珠一转、赔着笑脸和摇摇尾巴”等几个词语,悟出肉的来之不易,为领悟寓意打下基础;第六自然段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狐狸得到肉跑掉之后的心情,并进行说话训练,在理解中融人思维和表达的训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运用多种激趣手段辅助教学,如贴图入境,表情朗读,头饰表演等,大面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参与欲望,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提倡个性化阅读,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好的方式进行阅读(如:边读边做记号、边读边演)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同一阅读内容,不同的学生会运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

   4、师生共同演一演,说一说,评一评 ,师生互动,教师用形象的语言、逼真的动作,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使教师极具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了乐趣。

   5、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最后环节,设计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续编一个小故事的作业,让学生练习,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本故事的思想意义,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同时也扩大了本次课堂的外延,对教材是创造性的使用。

 

《狐狸和乌鸦》听课反思

横溪中心小学  谢铁梅

《狐狸和乌鸦》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为了骗取乌鸦嘴里叼着的那片肉,极力奉承乌鸦,最后诡计得逞的故事。听了马老师的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字词教学联系课文。生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语感、理解能力上它向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通过生字词的学习,学生还可积累词汇,为阅读、写作练就基本功。

本课教学中马老师把字词理解放在课文学习中同步进行,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了“叼”“赔着笑脸”“一溜烟”等字词。导入新课,引出故事主人公“(叼着肉的)乌鸦”(图片),观察这只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 ),像乌鸦这样把东西的一部分咬在嘴里,这个动作就是( 叼 ),文中插图画得很清楚,学生一看就明白。有些字词在文中有它特定的含意,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赔着笑脸”的本意是以笑脸对人,使人息怒或愉快,可见是有目的性的,在本文中是狐狸为了取悦乌鸦而装出来的假意的笑容,要引导学生看到狐狸笑脸后面那张丑恶的面孔,马老师是这样做的:小朋友们,你们平时怎样跟老师打招呼?你觉得的话怎么样?(狐狸用了“亲爱的”“您”,很有礼貌。)乌鸦对些是什么反应?(没有回答。)假如你跟老师打招呼,老师却不理你,你心里会怎样?乌鸦不理睬狐狸,狐狸却仍笑着对乌鸦说话,难道它真的那么喜欢、尊敬乌鸦吗?(它是为了得到乌鸦嘴里的那片肉,是有目的的,并非是出自真心的笑,是虚伪的笑。)“一溜烟”形容跑得很快。马老师是这样处理的:饿着肚子的狐狸连施三计,好不容易才从乌鸦嘴里骗到那片可以填饱肚子的肉,假如你是狐狸,接下来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叼起肉,飞快地跑掉。)狐狸跟大家做得是一样的,找找文中哪个词告诉我们狐狸跑得很快?

二、句子教学循序渐进。狐狸为了从乌鸦嘴里骗到肉,三次奉承乌鸦,而且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好听,所以才会导致乌鸦一步步地失去防范,受骗上当。教学时马老师采用先分后总的方法,对狐狸的三次说话先逐个进行了指导与朗读,此后又进行了整体的对比:狐狸三次讨好乌鸦想让它受骗上当。读读狐狸的话一次比一次说得动听,我们朗读的时候语气也该一次比一次强烈。

三、课堂教学与趣味同行。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教师应该负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责任。”课堂伊始,马老师准备了两个关于狐狸和乌鸦的谜语导入本次教学,学生兴趣盎然。对话时狐狸和乌鸦的神态、动作生动地表现了它们的心理活动。指导学生演一演它们的对话对一方面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一个巩固、强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全身都动了起来,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动的成长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