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听课反思
发表日期:2015/12/21 12:55:23 出处:本站 作者:阮 弘 有673位读者读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听课反思
横溪中心小学 柏斯英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歌的第三小节,很值得引导孩子进行说话训练:“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谢老师是这样引领孩子们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得到更多朋友的指点:
一、思维引路,学会用“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说话。
为了打开孩子的想象空间,谢老师问孩子们:歌声除了会领着盲婆婆走进田野,还会去哪?有了“田野”的铺垫,有的孩子们想到了“果园”,有的想到了“公园”,在此基础上,这些孩子的回答也激发了其他孩子的记忆,他们想到了“农田、荷塘”等等地方。接着,她又问孩子们,在果园我们能看到什么?孩子们回答:看到红通通的苹果、黄黄的柿子等等,接着问其他地方的景物,孩子们回答起来显得简单多了,因为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对春夏秋冬的景物进行过讨论,甚至写过话。这样,再来进行“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这样的表达训练,就等于是将两个问题进行组合,孩子们表达起来得心应手。
有了引路,孩子们的写话比较顺畅,写出的句子很真实。小小展示一下:
歌声会领您走进果园,看到柿子黄黄的成熟了。
歌声会领您走进农田,看到棉花白白的像云朵。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枫叶红红的像一团火。
……
二、回忆往事,学会用“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说话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如何让孩子们仿写这句话?谢老师先让他们来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发生过,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起初,孩子们举手的不多,原因是记忆的闸门还没有被打开。于是,她告诉孩子们我的童年是这样度过的:我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摸瞎子、造房子的游戏,还会和小伙伴们在野外玩过家家的游戏,还和小伙伴们相约学骑车。说到这里,孩子们的小眼睛亮起来了,也说玩过。这下子,记忆的闸门慢慢被打开了,他们纷纷告诉谢老师,还会在冬天和父母堆个雪人、打雪仗,春天一起去公园划船、荡秋千,等等。最后,她再和孩子们探讨他们这个年龄和盲婆婆这个年龄的童年生活是不完全相同的,根据昨天晚上问爷爷奶奶童年生活的答案再来写话就不难了,瞧,下面都是他们的表达: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和小伙伴一起去野外挑草的欢乐。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冬天走河上冰的欢乐。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用柳条编个草帽装解放军的欢乐。
……
引路,对学生来说是一条学上的捷径,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条教上的捷径,老师和学生同样能收获到轻松与愉悦。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听课反思
横溪中心小学 马洁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诗歌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文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浅近明快,富有儿童情趣。是启发学生想象,丰富语言积累,并能初步养成爱思考的良好习惯的好课文。
在这一课的第一课时教学中,谢老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等,以读为本,帮助学生扫除字词句的障碍,达到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要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谢老师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闭着眼睛做了一些事,体会一下做盲人的感觉,为下面课堂上的学习做好铺垫。上课伊始,通过让学生回答刚才做盲人的感觉,从而让学生明白盲人生活的诸多不便,顺便理解课题。由此产生盲人心情的不如意,用转折揭示及观察图画,理解课文中盲人的与众不同,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会如此,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
二、分段朗读,联系实际,理解词义。通过录音的朗读,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进行分段朗读,逐段明白文章的字词句,扫除阅读及理解的障碍。比如第一段的“喜滋滋”及“乐呵呵”,让学生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并拓展延伸到学过的类似的词语。第二段中的“邻居、替”等字词通过联系实际理解。
三、微笑课堂。要让学生喜欢你,让你自己有一种亲和力,成功的上好这节课,课堂上最好的表示就是微笑。谢老师的课生动、有趣。面带笑容,孩子们个个积极性较高。
四、鼓动课堂。学生是需要鼓励和激发的。一个好的老师,往往能在课堂上不断的激起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一些鼓动性的语言的是必不可少的。本堂课这方面的释放,让课堂特别热闹,学生有很多阅读期待。
五、时刻关注学生。课堂上,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做到目中有人。不管是什么环节,都要关注到自己的学生。并适当的一鼓励为主,增加学生的注意力。
六、朗读多样化。第一课时主要以读为主。谢老师通过多种朗读途径,比如带表情啊,带动作,男女上赛读等,让学生乐于朗读。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听课反思
横溪中心小学 邱美玲
今天,听了谢老师的课,有很多感触。本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学习本课生字外,也要通过朗读来激起孩子帮老扶残的情感。
在交流中得知,课前,谢老师就让学生模仿盲人,闭上眼睛想象盲人的生活。她认为只有先走进盲人的内心深处,学生的体验深刻了,才能走进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诗歌中小朋友提回蝈蝈,送蝈蝈时的喜悦,并与其同喜。以及感受到蝈蝈如同小朋友陪伴盲婆婆,它清脆的歌声让婆婆产生无限遐想。有了这一阶段的准备,就非常顺畅的让孩子去体会文中情感并得到升华。
首先,她确立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第一课时的重点是字词的教学。课堂上要进行扎实有效的字词教学,为第二课时的理解课文和记诵课文打下深厚的基础。所以,在字词的识记上,谢老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把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组成词,逐个识记;并且去掉拼音,采用开火车、指名当小老师、齐读、男女生比赛等方式进行扎实牢固地训练;最后让孩子们理解这些字词,通过这些有效地训练,孩子们已能牢牢地记住了他们。
其次,确定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基调。谢老师喜欢在下边走走,感觉这样更贴近学生,能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等细微之处捕捉到更多的信息,这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并且也给孩子的心理上以近距离的接触,让他们更能融入教学情境中,他们越放松就越能自由发挥,情绪就越能调动起来。虽然是字词教学,整节课下来丝毫不显得枯燥乏味,个个兴趣盎然,收效甚佳。
再次,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课文的语言要真正的内化到学生的记忆背诵甚至是能储存到学生知识的积累当中去,融入到学生的内在去。充分利用语文课本材料,进行层层递进与渗透训练,例如:《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语言简练优美,读来朗朗上口。对于刚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内容并不难理解,但要读好这首诗,读出感情,并读出诗歌的韵味,却也并不容易。以第三小节的教学为例,在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的基础上,出示:歌声会领您走进 ,看到 。 歌声会把您带回 ,想起 。谢老师用这样的句式说话,使学生与文本感情的一同升华,也再次理解了小作者送蝈蝈的目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