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低语组>>阅览文章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及反思

发表日期:2015/12/21 12:49:53 出处:本站 作者:阮 弘 有754位读者读过

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程:
   
一、复习回顾
     1
、复习生字。
   
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课文——齐读《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出示课件:生字)还认识它们吗?
    
一生领读,其余学习跟读。
    2
、复习词语。
   
(出示课件:词语)你能读好它们吗?
    
开火车读。
  
二、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课题中有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是什么?(送)
    2
、为什么要给盲婆婆送蝈蝈呢?(生:在我上学的时候,替我给婆婆唱歌)
      
那我不上学的时候会给婆婆唱什么歌呢?谁能替他唱一唱?(齐唱一首歌)
    3
、这样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出示课件:美丽、会唱歌)
    4
、指导朗读。(用几句话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指名读、大家读、教师读。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我捉回蝈蝈时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乐呵呵)
    2
、我送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喜滋滋)
    3
、这两个词都表示心情怎样?你还知道那些表示心情高兴的词语?(笑逐颜开,欢天喜地,乐淘淘,欣喜若狂)
    4
、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
、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聚精会神地听着,仿佛听到了什么?有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小鸟清脆的叫声,听到小溪流淌的叮咚声------
    (看到美丽的田野,看到美丽的校园,看到美丽的公园------
   2、是啊,歌声会领您走进——     看到小溪——
                 
歌声会把您带回——     想起往日——
          
能把这种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3
、指导朗读。
          
指名读、齐读、分组读。
     4
、同桌合作
         
歌声还会带领盲婆婆到那里去呢?
         
用“歌声会……歌声会……”说下去,同桌讨论,看谁说的最精彩!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
、闭上我们的小眼睛,听!(课件出示蝈蝈叫声图)
   2
、刚才听到什么了?(蝈蝈的叫声)
   3
、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4
、您听——(咯咯,咯咯,咯咯------
   5
、省略号表示什么?(蝈蝈一直在唱歌)
   6
、指导读好:“咯咯,咯咯,咯咯------”声音由重到轻。
  
三、通读课文,体会感情
故事学完了,那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生: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我是一个关心别人的孩子。
生:我是一个尊敬老人的孩子。
师:同学们说的对!我们也有做这样的好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尤其是对残疾人,更要献出一份爱心。
师:课文中的谁是残疾人?(盲婆婆)。盲婆婆也就是眼睛怎么样?她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好,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盲人的感觉吧。谁能把老师手中的语文书送给王校长的?
(生开始了行动------
师:现在来说说你们的体会吧!
生:走路不方便,搞不清方向。
生:看不见,不敢向前走。
生:老师撞到桌子。
生:很难过,什么也看不到。
生:很害怕。
------
师:只是一会儿时间,就让你们有这么多的感受。是啊,一个盲人的生活,有太多的不方便,那要是一直过这样的生活,该有多痛苦啊!那你们觉得一个最需要什么?
生:需要拐杖,需要帮助,需要眼睛,需要领路人,需要亲人------
师: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及时伸出援手,这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示的。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语言中的爱化为你们的行动吗?(能)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位小朋友,他是谁?(我)。让我带着对自己这样一份爱心,背诵课文一遍好吗?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横溪中心小学  谢铁梅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诗歌,写出了残疾人盲婆婆受到关爱时的幸福神情,同时,一个活泼可爱,非常有爱心的少年儿童形象也跃然纸上。通过这首古诗的学习让孩子们学会去关爱别人,尤其是残疾人更需要我们的关爱,愿这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孩子们身上也能发扬光大。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遍。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发学生想象,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作铺垫。

  本节课的课前导入,我注意了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八月十五,团圆、赏月,联想到盲人看不见光明,怎样让他们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过渡到课文中来。这环节耽误了一些时间,因为我看到了很多同学的眼神,还没有全神贯注地进入学习状态,我就继续让他们说自己感兴趣的事,等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才开始教学课文。

  首先,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想想题目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让学生就题目充分提问,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这对把握课文重点,突破难点有很大促进作用。紧接着带着悬念倾听范读课文,给学生思考空间,使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感知。

  第二,从字词过渡过到课文句子的学习。抽出适当的时间进行字形记忆这是一、二年级的重点。我知道这堂课容量很大,就没有设计写字环节,把写字环节拿到第二课时进行,但也想从比较形近字“邻”“领”这两个字入手,引导观察“令”做为一个字的部首时笔画的变化从而指导书写。

第三,充分利用插图来理解课文,这就有了两次插图的运用。第一次用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来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开心,理解“乐呵呵”、“喜滋滋”的意思,体会帮助别人,特别是残疾老人,心情是快乐的这种情感,从而引领学习全文。第二次让学生想象、练说盲婆婆听了蝈蝈的歌声仿佛看到什么美好事物,体会蝈蝈给盲婆婆带来的快乐。第二幅图的内容是文章的重点,我设计了“歌声会领您看到”。这个练习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的语言,增长了知识。学生两次说图意不是很完整通顺,我感受到应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上再下功夫。出示完图之后,应紧跟着出示与图有关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作朗读训练。

  最后,我设计了拓展延伸,对激发深化提升课文内容起到一定作用。我借助角色换位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即借助角色扮演,使学生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并以某种角色直接进入情感共鸣状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源头活水才能水到渠来。在课堂上,学生真因为体验了盲人的生活,虽然只是生活的一隅,但是也足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一点震撼,也足以让他们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生活有多么的不便,是多么的需要帮助。“生:需要拐杖;生:需要帮助;生:需要眼睛;生:需要领路人。”虽然孩子们只是短短数语,但说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从中可见他们的感受之深,体验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