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溪小马驹”之历史篇(二)
发表日期:2009/4/9 8:16:43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789位读者读过
马 灯
横溪境内民间春节期间娱乐项目玩马灯是一项广泛流行的项目。解放前,境内一些较大村庄都有龙灯、马灯之类,其中以上庄、呈村、新塘、庄头等村规模较大,每年演出较正常。解放后,随着秧歌、腰鼓、滩簧戏相继流行,马灯及其它类型的灯会逐渐消失。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庄头村村民重新启用了尘封多年的旧马灯,修葺一新、组织青壮年日夜练阵法,终于将久违的马灯又搬上舞台。
横溪镇地处安徽省的马鞍山市郊和江苏省的江宁、溧水的三区县之间,横山座落在境内南部边境、与当涂博望隔山相望,西面云台山将本境与马鞍山市郊隔开。横山上流下来的地上水与地下水常年不息由山北面往西北方向直流入横溪辖地中心横溪镇,故横溪镇旧时因横山之水流入而取名横水桥,横水、云台山水在镇南汇合成一条小溪,将小镇分为南北两半,中间有古石拱桥一座勾通南北商阜。横水桥由此得名。解放后行政区划地名改为横溪镇。2007年改为横溪街道。
本镇居民半数以上是解放前从鲁豫皖三省各地迁移过来的。还有半数人口是本地居民组成若干较大村落,这些村落一般有一两个大姓夹以若干小姓氏组合。在民俗风情上有固定的娱乐项目,其中龙灯、马灯就成了这些大村庄的固定娱乐项目。
制作:
用扁篾编成马的头胸部和腰臂部,两部分的下端各钉有一长条木板,中间行嵌一根枣核钉,供嵌蜡烛用。竹马外表糊上白薄纸,马头可出双眼,也可用色纸剪贴成。竹马下端周边沿用白布围起来挡住风。
表演:
表演时,年轻的表演者穿上彩衣或唱戏行头,化装打上脸谱、一般女角色都是由男子扮演,负责后台服务的人员帮表演者将马的前后两半固定绑扎在演出者的前后腹背部,点上灯里的两根蜡烛,灯亮了,一个骑士、一匹白马就活灵活现站起来了。
马灯表演舞蹈是由固定程序的,一支马灯队伍由12匹马组成,十匹白马,一匹红马,一匹黄骠马,一般表演打扮是按一本戏名而设计如有“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等。出演时,头马左右前后有一扮成丑角的马夫,手拿破扇,插科打诨,逗观众发笑。
出场表演有不少固定阵式,这些阵式都是在平时辛苦排练出来的。每年深冬年关前,农闲无事,想演出的青年每晚集中在场上,教练按锣鼓节拍教演出者如何走阵,演员必须做到走阵正确熟练。步伐必须符合锣鼓音乐节拍。
演出时间一般设在正月初八日开始,十八日关灯;也有十五日始,二十八关灯的,各村开灯时间不必一致,常常是此起彼落,看过这村的灯再看别村的灯,正月二月就这样热热闹闹乐过去。
过去玩灯的经费一是由大姓祠堂里出公份,也有的是各家各户收集上来,只要不是过年揭不开锅的人家,一般人家还是很乐意交出玩马灯的摊派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