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学常规>>阅览文章

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五认真管理规范

发表日期:2009/8/31 10:31:07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867位读者读过

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五认真管理规范

(讨论稿)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活动性的特点。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这两门课程的核心。《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基础上,随着学生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而拓展和提高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因此,我们将这两门课程统称为品德课程。为了规范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现根据《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我区教学实际,特制定本品德课程教学五认真管理规范。

一、        备课规范:

1、  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教材编写意图和编写思路,把握教材的内在结构,了解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

2、  认真研读所任年级的全册教材和教师用书,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意图和要求,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与目标。明确教学任务,找出各单元的重点、难点、关键。

3、  学生是教学教程中的主体,只有了解学生,教学才具有针对性。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认知基础、能力水平、行为习惯等,以便保护童心,有效地开展教学。

4、  根据本册教材要求、学生特点和需求,整体设计、规划与教学相关的搜集、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确定学期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

5、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按区教研室设计的备课笔记栏目的要求,提前一周,认真编制教案。教案要重质量和实效,详案不少于二分之一。采用电子备课的必须是详案。电子备课严禁网抄,要根据品德课程的特点,认真设计教案形式和教学过程。备课组统一教案的一定要做到课课有复备,复备要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和自己的特点,精心设计探究体验等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教学过程可遇到的问题要有预见,有相应的对策。复备量不少于本课备课量的三分之一。

6、  根据教学需要布置、参与和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搜集观察、实验、调查、访问等课前准备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完成情况。根据教学需要,做好课前教学材料、仪器的准备。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准确、充足。上课前要熟悉教具、学具及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有效使用。

二、        上课规范:

1、  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准备工作,严守上课时间,带齐、带足教学具和必要的教学资源。

2、  教学过程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把握关键,解决难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情境创设贴近生活,教学活动安排合理,环节完整有序,节奏张弛有度,内容逐层深入,学生体验活动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3、  注重启发引导,课堂活动有价值,学生能获得生动体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无空洞说教。教学突出实效性,体现活动性、生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

4、  从教学目标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从各种渠道努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配合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恰当。

5、  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规范。使用普通话教学,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生动、简洁、有感染力,仪表端庄,行为文明。

6、  板书紧扣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合理,字迹规范,内容具概括性和提示性。

7、  教师要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中的精彩创新设计等及时反思。教学随笔或教学后记数量每两周不少于1次。

三、        作业规范

1、  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布置行为练习、资料搜集和阅读调查访问等课外延伸活动。课外延伸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注意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实践性活动需要考虑可操作性与安全性。

2、  对学生的作业要及时检查,特别是书面作业,教师可以用符号、文字与学生在记录上及时交流。与教材配套练习册上的作业可以选做。选做量不少于总量的三分之一。选做题中要有一半以上为非纯知识性题目。

四、        辅导规范

1、  辅导包括课堂上辅导和课外辅导。

2、  教师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发德育资源,丰富德育内容。要与社区和家庭、学校德育基地加强联系,密切配合,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校外实践活动要考虑就近,重视安全问题,要提前安排,有序进行,取得实效。

3、  要进一步发挥校外辅导员作用。课外德育活动可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4、  课后实践活动要注意方法的指导,做到有布置有落实,有记载、有评价。

五、        考核规范

1、  评价要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从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采用开放、多元、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态度、知识与技能、行为与习惯、能力与方法等进行综合评价。

2、  每学期结束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考试是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提倡开放性考查。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将书面考查与行为考核结合起来,把学科成绩与班主任日常观察联系起来,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3、  做好考查后的分析工作。

六、        管理措施

1、  学校应重视品德学科的教师队伍相对稳定,要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

2、  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备课组(教研组)的作用,全学期集体备课不少于2次。每次集体备课确定一人主讲: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提出教学建议等。要规范管理、科学安排,学期开始有计划、学期中间有活动、学期结束有总结。每次活动都要有过程性资料。

3、  建立备课检查制度。学校每月全面普查一次备课笔记,对备课数量、质量进行考核、记分,并及时进行反馈。对问题严重的教师采用个别谈话的方式督促其尽快改正,并适时进行跟踪指导。

4、  坚持行政巡课制度。行政巡课采取随机的形式进行。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及时通报,以防微杜渐。

5、  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每学期校本教研活动不少于2次。教研活动要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过程有效果,每次活动都要有过程性资料。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做到听前有准备,听中有记录,听后有评议和分析。

6、  期末考查要进行卷面分析并上报学校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