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胆小》听课反思
发表日期:2015/11/6 15:38:15 出处:本站 作者:刘莉丽 有706位读者读过
《我不胆小》听课反思
横溪中心小学 刘爱红
这节课,执教马洁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以及师生间的交流展示生活情景,激活学生真情,把课堂变为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感受、体验、提升,在发展中学会生活,建立自信,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勇敢的道德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设童趣活动,以绘本《勇气》导入,激起学生学习与探索的欲望,然后以“胆小国里说胆小”、“动画故事明方法”、“勇敢王国辨勇敢”几个富有层次的童趣活动,激发学生思维,形成品德认识。
整合教材内容,把教材作为一个话题展开学习活动。活动中注重自悟与启发统一,努力促进品德内化,挖掘课程资源,有补充有超越。
最后一个环节,用游戏的形式鼓励这些孩子帮助图片上的那些胆小表现,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帮助他们找到害怕的原因,想出战胜胆小的金点子;另一方面关注课堂的及时生成,在说说胆小的环节中,有的孩子说到“我不敢爬树”,这正是下面的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辨析“勇敢与蛮干、鲁莽”的活资源,马洁老师因势利导,使孩子们真正懂得做事情要想想后果,危险的游戏不能做,千万要注意安全;同时马老师又让学生自制信心卡并互赠信心卡,相互鼓励架设一条友谊之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获得一些技能,真正得到发展。
同时马利用本次展评活动的异地教学,用互赠信心卡这一活动的设计架设一条友谊之桥。
课程标准指出:以回归儿童生活为基本的价值取向。这节课从一开始的“敞开心扉说胆小”,包括事先作的调查分析,到开动脑筋出点子,以及情境体验练勇敢等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真实可信。学生走进充盈着生活情景的课堂,袒露自己的真实思想,亮出自己的真实困惑,从而使这节课蕴含的道德知识成为一种生活需要,一种积极的自我建构。
当前的品德教学不再仅仅是一个思想交流的过程,更应是一种充满“德行”的显性活动。这节课创设情境,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的认同和情感的体验;教师注重挖掘活动潜在的教育价值,对生成性资源再加工,关注活动过程与反馈,展示了孩子的心路历程,促进了学生品质的形成与完善。
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个体空间,让学生自己说胆小,去思考原因,去寻求对策,去辨析对错,让学生感到某种程度的自我实现。同时,还设计了一些合作学习活动,如选择表格中的一项寻求对策,交流信心卡等,学生在交往合作中融合、沟通,相互启发,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一种品德的形成绝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达成的。通过学习,有部分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不胆小了,但也不排除仍有学生胆小,尽管他们知道其后果及策略。所以让学生制作信心卡自我鼓励、回家实践、填表反馈,让家长评价,这样由课内向课外的一种延伸,是对学生实际层面评价的延续,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获得一些技能,真正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