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教研组>>高语组>>阅览文章

形神合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听课有感 钟骏峰

发表日期:2015/6/4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柏斯兵 有639位读者读过

这次听到姜友花老师上的这一节课,收获颇丰。这是一篇状物类文章,文章语言简洁,寓意深远。这篇课文的大多数篇幅都是描写樟树,这只是物之“形”,可是作者作者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的高贵品格来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表现伟人爱满天下、一身正气的风范。主要的是物之“神”,继而是人之“神”。老师巧妙地采取了“读中悟形,形中悟神”的方式组织教学。首先抓住描写樟树样子的语段,主抓一个“蓬蓬勃勃”,进行不断的语言生发,感知“粗壮、稠密”的“蓬蓬勃勃”的表层意思,在反复诵读中还原文本视像,使樟树高大、茂盛的样子能慢慢地从文字背后显现出来,初步感受樟树的“形”。我们知道“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为了让学生脑海中对樟树已有的形象更加丰满,老师继续以“读”为抓手,层层推进教学。紧紧围绕第四自然段这几个描写樟树外形的句子。扣准一些关键词,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这里老师能够巧妙适时地抓住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做了拓展补充朗读,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老师在不断地用语文特有的方式来规范,这样,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言感知的舞台,让学生能够想象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四小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整体感知,更为课文要求的背诵打好基础。接着,再联系课文第5自然段,体会樟树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时,老师采取了让学生联系实际,用了对比,补充小资料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体会樟树与众不同的特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把樟树的“形”和“神”合二为一,巧妙融通。

面对前面读悟,对于后面理解人之“神”上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宋庆龄,知之甚少,可是老师巧妙地引进一些故事资料简介,简短易懂,丰富学生的认知,给学生的是整体性的感知。在一节课的时间里,相信学生对人物肯定有了更加全面很深刻的认识,对人物有了进一步的靠近。